<$BlogRSDUrl$>

2003-11-05

How the panda motors failed? 

The Economist had to say about Moon's car-making ventures in
Asia. In an article titled "The eclipse of Moon Inc." (which primarily
dealt with the collapse of Tong Il Heavy Industries, Hankook Titanium,
Il Sung Construction and Il Shin Stone), they wrote on December 5th,
1998:

"Despite these setbacks, the church still plans to build a huge church
in Pyongyang and a car factory in Nampo, to join the (money-losing) car
plant it already runs in Vietnam. Given Mr. Moon's track record, these
car-making ambitions are puzzling. One of his biggest recent business
failures was Panda Motors (China), which, when it was announced in 1989,
was thought to be the largest foreign investment so far in China.
Panda's planned sales of 300,000 cars a year were meant to bankroll a
far bigger dream: an "International Highway of Peace", running (with a
few allowances for oceans) from Tokyo to London, via North Korea and
China.

"Mr. Moon's representatives initially hawked the idea around Beijing and
Shanghai, where officials were sceptical about the ability of a church
with no car-making experience to pioneer a foreign car industry in
China. But the church eventually found less sophisticated officials in
Huizhou, near Hong Kong, and sold them the idea (one local dignitary at
the time was under the impression that Panda was one of America's Big
Four car makers, according to Eric Harwit, an expert on China's car
industry at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The Tong Il group promised to invest $1 billion, and was in return
given a 50-year lease on a huge plot at just over $1 a square metre, a
small fraction of what the land is worth. Panda then bought some old
metal-stamping equipment from a plant that General Motors was shutting
down in Ohio. Somehow this led to widespread (but unfounded) media
reports that it was going to make a Chinese version of the Chevy
Chevette. Panda never came up with a design of its own; and in 1996,
after spending an estimated $100m on the factory and related ventures
without producing a single car, it officially closed the plant. Today,
the company is called Panda Property Development, the 50-year lease
having turned out to be its most valuable asset."

一、在太平洋時代中我對中國的盼望 

一、在太平洋時代中我對中國的盼望

文鮮明總裁 一九八九年十月十二日/韓國漢城(摘要)

美蘇之間冷戰的時代已經結束,如今已來到一個新的太平洋時代。今天,在蘇聯境內的改革運動、在中國境內的民主運動,以及在波蘭、匈牙利和其他東歐國家的改革風潮,已如同革命般蓬勃地展開。這證明了共產體制已來到其極限,而東─西意識型態之爭即將結束。在經濟領域方面,即將來到的一九九二年西歐共同經濟體制,亦標示著趨向於統一的改變正在發生。

而在這樣世局的變動中,韓國將如何自處?韓國將採取怎樣的方向,接受怎樣的指引呢?由於韓國特殊而重要的戰略地位,有史以來,韓國受到無數次列強入侵而受盡了苦難。今天,南北分裂的韓國,亦在我們自己的國境內經歷了全球性意識型態對峙的局面。但現在這世界上有了趨向於多元化與和諧統一的趨勢。這並不是說韓國問題會自己自動解決。有四強─美國、日本、蘇聯與中國,在關注著他們在朝鮮半島上的互動關係與利益。

因為這歷史性的關係與全球性的問題,都直接或間接地與這半島相關聯,所以,韓國成了世界問題的縮影。意即,全球問題的解決與韓國問題的解決,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我相信,使南北分裂的韓國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的努力,將直接有助於世界和平理想的實現。

共產主義的沒落

現在共產體制與理念已來到了日薄西山的時分,但此刻我們能說自由世界持有能夠提供一項哲學代案的立場嗎?西方國家如何才能超越其本身牽繫於自由民主體制上的一些混淆與矛盾?我本身於韓國獨立期間,切身經歷過一個民族遭受可怕之分裂的命運,以及韓戰的痛苦。我在天的面前,發誓要奉獻我的一生,建立一個能夠使南北統一的哲學基礎以及世界性的基台。歷經四十年的努力,如今我已即將實現那誓言了。

要影響朝鮮半島四周的國家,使他們在一個強而有力的自由民主的哲學基礎上,支持韓國的統一,並締造一個永久的和平是相當不容易的。但是,如果我們有個計劃足以改變蘇聯和中國對北韓一面倒的支持局勢,則或許還尚有可為。

今天,這項聚會並不僅是宣佈有個公司要在中國大陸設廠。這並不是一個為了要在中國大陸牟利的投資計劃。

……為了實現一個以神的和平為中心的理想,我已為中國禱告了數十年之久……

第一步首先要協助他們開放,然後,通過技術協助,幫助他們現代化,使我們之間能夠建立良好之敦親睦鄰的關係。一九八一年,於第十屆「國際科學統一會議」上,我提出了「國際高速公路」的計劃,並將這個構想知會了全世界一百二十個國家的領袖。

即使在與中國交往非常困難的時期,我仍然鼓勵許多人到中國去協助他們現代化。我在中國東北(滿洲)創辦了延邊(Yonbyon)技術學院,每年得以輸入相當份量的科技設施。同時,我也在協助其教授交流與中國留學生出國進修的計劃。

在一方面,我已通過我所創立的「國際救難友誼基金會(IRFF)」協助中國。在另一方面,我正支助美國的運動教練去協助發展中國的體育。同時,我也提供中國的教授、學者們研究統一思想(Unification Thought)的機會,以協助他們突破意識型態的困境。

中國目前仍然頑固地堅持共產主義。今年六月天安門事件以後,大部分自由世界的投資者都撤退了,但我仍然鼓勵繼續推動興建汽車廠的努力。結果,在六月廿七日,於廣東省舉行了熊貓(PANDA)汽車廠的破土儀式。在中國的困難時刻支持他,使我們之間建立了良好的關係,這將有助於太平洋時代的開放。

共享科技的成果

我一向鼓吹科技的平均共享。科技發展是神賜給全人類共享的福祉;但如果先進國家獨佔他們的科技成就,並利用那些較未開發國家,那就是大惡。──這種趨勢將演變為造成威脅世界和平之分裂與不和的種子。所以,長久以來,我一直投入相當可觀的人力、物力來發展科技資源,以協助這個世界。

在只是單純地經營這個汽車公司之上,熊貓計劃有意開創與北京領導階層之間一個建設性的關係,使我們能夠成為未來新太平洋時代的伙伴,並終將影響北韓的金日成。我從未將此中國計劃看作是與促成朝鮮半島和平統一無關的舉動。

一九七六年在華盛頓的一場大會上,我宣佈未來將到莫斯科召開大會。現在,通過國際階層的學者、宗教人士,新聞領導人士以及藝術家們,那基台已經建立好了。此刻,正有一位蘇聯Novosti新聞局的高級編輯,以及另外四位新聞界的領導人士接受我的邀請,在韓國此地訪問,以實地瞭解我國進步發展的現況。

下個月二十六日,蘇聯Novosti新聞局局長和蘇聯國家電視臺,以及另外四位記者將應我之邀訪問美國。本月上旬,世界有名的蘇聯基洛夫(Kirov)芭蕾舞蹈團團長來訪,並答應將負責指導我於華府創辦的環球芭蕾藝術學院。

同時,在莫斯科本月七至廿七日正有一個由蘇聯正教與我們「國際宗教基金會(IRF)」聯合舉辦的超教派研討會,討論有關基督教合一的議題。我贊助了二十位西方的宗教學者前往與會。

四個汽車工業城計劃

在中國創建的熊貓汽車廠,是為了迎接亞洲太平洋時代來臨作準備基台的四個汽車工業城計劃中的第一個。另外,有一個將設在中國的丹東地區;再有一個設在中國的哈爾演與蘇聯的伯力之間;還有一個則將設在蘇聯境內的海參崴地區。丹東廠將通過北韓的新義州而造福北韓。海參崴廠位近北韓與中國的邊境,故也能夠同時造福這兩個國家。

十年後,我們即將進入一個新的世紀。我們必須將那充滿分裂與衝突的二十世紀拋在腦後,並堂堂邁入一個尊重道德與價值,充滿和諧與瞭解的新世紀。由西方與美、蘇兩強主管的時代已經結束,亞洲時代已經開啟。有鑑於朝鮮半島和亞洲整體對於建立世界和平的重要性,全球領袖再也不能忽視這個地區,且或多或少將參與這個地區的發展,基於此種歷史性的共識,我發起這締造太平洋時代的計劃,並且通過我在美國、中國與蘇聯所奠立的基台,也已經幾乎可以籌劃召開一個東亞的高峰會議了。

今天,全人類正面臨著一個如何超越意識型態歧異,與如何在復歸道德的基礎上,通過國際合作實現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理想的共同課題,全世界人人都應當超越只為自身利益打算的想法。讓我們胸懷這種對於國際關係莊嚴的認知,一起獻上韓國,來成就一個和平的亞洲太平洋時代吧!


。“熊猫汽车城”已经放弃原定计划,转而投资的一批地产项目又正在面临现金流难题;

熊猫汽车背景 

背景:熊猫汽车胎死腹中

  1988年9月,在美国特拉华州,一家名曰“熊猫汽车公司”(RMC)的企业登记注册,宣告成立。隶属于弗吉尼亚商业企业集团的这家公司的最大投资者、总裁为美籍韩国人金昌源。

  公司成立后不久,金昌源就来到中国寻求合作生产汽车事宜,但北京、上海、长春、湖北十堰的汽车企业对此未表示出多大兴趣。原因是熊猫公司除有限的资金外,没有任何生产汽车的技术与经验。

  1988年12月18日,失意的金昌源来到广东惠州,很快与惠州方面“热恋”,签署了一份独资年产30万辆轿车的备忘录,并保证生产的轿车百分之百出口。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条款,是因为金昌源在中国考察汽车工业时了解到,中国政府当时已完成轿车生产的布局,除“三大三小”外,不再新建轿车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不得引进轿车生产技术,不得进口散件组装轿车。为绕过政策界限,他“聪明地”提出了“独资”和“百分之百出口”的保证。

  1989年1月26日,熊猫公司与惠州方面达成建厂意向。

  2月份,广东省计委、经贸委根据国务院扩大广东利用外资审批权限的规定,批准了这个项目。

  3月23日,熊猫汽车获得营业执照。

  6月27日,熊猫汽车在惠州市淡水镇举行奠基仪式。

  当时,熊猫公司为新公司设计了宏伟的目标:购买全套最先进的汽车装机工厂,零部件在全球范围内采购,用CKD方式组装生产,1989年出样车,1990年底产量达到1万辆,1991年底达到10万辆,1992年达到25万辆,从1993年开始持续年产30万辆,15年内建成7家总装厂,年产量达到200万辆。

  然而这一蓝图在实施中遇到巨大障碍。首先,跨国汽车公司对这个平地崛起的竞争对手进行抵制:不合作,不卖产品,不出让技术;其次,世界汽车出口大国在大量出口汽车前,都先由政府开放本国汽车市场,熊猫公司显然不具备将汽车出口到别国市场的先决条件。

  遭遇阻力的熊猫公司不得不向中国政府提出,将产品的30%在中国境内销售。由于中国汽车生产能力已经形成,中国政府要求其信守承诺,没有答应其要求。

  1991年,熊猫公司再次提出给“熊猫汽车”让出国内市场两年,而且两年中“产品主要在国内销售”,但仍遭到中国政府委婉的拒绝。

  由此,熊猫汽车开始处于停滞状态,虽经努力,仍一蹶不振。如今,项目已基本停滞,只有矗立在广东惠州淡水镇的16万平方米厂房告诉过往的行人,这里曾上演过世界汽车工业史一个少有的传奇故事。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